近年来,铅酸蓄电池在生产和回收过程中出现的污染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回收环节上,一边是正规再生铅企业普遍“吃不饱”,另一边却是大量废旧电池流入“黑市”。业内人士认为,铅酸蓄电池在生产、回收环节都存在严重的铅、酸污染隐患,污染事件频发加剧重金属污染。
据了解,铅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重金属,铅及其化合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对神经、造血、消化、肾脏、心血管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造成危害,甚至引起铅中毒。企业产生的含铅危废存在无处可去、超期堆放甚至非法转移等问题,成为涉及重金属污染的企业环境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据发改委最新公布数据,2017年,我国金属铅的产量为472万吨,约占全球铅总产量的44%。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乱象由来已久,早在2010年工信部颁布的《电池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预防方案(征求意见稿)》就指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废旧铅酸蓄电池有组织的回收率已经超过90%,而我国有组织的回收率不到30%。
事实上,为了规范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然而,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铅酸蓄电池市场,而每年产生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的数量也超过300万吨。数量多且呈不断增长的状态,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每块电池中,铅极板占74%的份额,硫酸占4%,塑料占20%。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废旧铅酸蓄电池还未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大部分废旧铅酸蓄电池最终流入非法的小作坊进行简单拆解,铅极板留下,酸液直接倾倒,综合利用率极低,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在我国每年产生的33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中,正规回收的比例不到30%,埋下了污染隐患。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已成为业内解决铅酸蓄电池回收问题的共识,其核心是通过引导产品生产者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责任, 政院检测凭借其专业的检测技术和权威的检测数据,为涉及企业进行污染因子的检测,用数据支撑助力生产者推行产品源头控制、绿色生产,从而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