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86650580
新闻资讯

聚焦放管服(六)|让放管服在生态环境领域落地生根(中国环境管理)

来源:生态环境部  发布时间:2018-09-08

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是一个系统工程,既瞄准了制约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痛点,又击中了生态环保职能有效发挥的软肋。“放管服”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要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是一个艰巨复杂而又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这篇大文章,是推动“放管服”向纵深发展,更是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契机,需要把握好“放、管、服”三者的关系,突出“精准、务实、稳妥”。

推动“放管服”向纵深发展,要突出“精准”。做好“放管服”,重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需求导向,就是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精准放权;坚持问题导向,就是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制约,统筹谋划、有效施策;坚持目标导向,就是更多直接听取人民群众呼声,从中了解真实情况、找到症結和痛点,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推动各级环保部门加快适应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

推动“放管服”向纵深发展,要突出“务实”。要牢固“想抓”的意识,更要有“能抓”的措施、“善抓”的本领和“真抓”的作风,创造性地把各项决策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要为每一項、每一步改革定下時間表,要建立抓落实的台账,确保有硬任务、硬指标、硬考核,决不能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遇到阻碍时,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才能为“放管服”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行的实操指引。

推动“放管服”向纵深发展,要突出“稳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化改革创新是动力,积极稳妥是前提。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涉及权责利的重大变动与调整,要稳字当头,清醒把握大局、大势,筑牢法治保障的基石,用法治为“放管服”护航。要根据统筹安排和各地的实际承接能力,确保事权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避免出现“一放就乱”的情况。要防止因认识不到位、利益不撒手而阳奉阴违或者敷衍塞责,必須做到知实情、动真格、严问责。

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以历史性的眼光看,是一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根本性、历史性转变,是一场从观念理念到体制机制的深刻革命,必须通彻领会、深刻把握“放、管、服”三者间的关系,在放的同时,要做到简政不减责,持续加强后续监管,不断创新优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让“放管服”在生态环境领域落地生根,不断取得新的成效。